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設施: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石
更新時間:2025-10-22 點擊次數:6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高標準農田是指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暢、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標準的耕地。這些農田的配套設施構成了一個系統工程,共同保障農田“旱能澆、澇能排”,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目標。
一、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的八大要素
高標準農田建設包含八個核心要素,簡稱“田、土、水、路、林、電、技、管”。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體系。
“田”要素要求通過合理歸并和平整土地,實現田塊規模適度、集中連片、田面平整。耕作層厚度需適宜,丘陵山區應提高梯田化率,為機械化作業和規模經營奠定基礎。
“土”要素關注土壤質量。通過培肥改良,使土壤具有優良的通透性能、保水保肥能力、平衡的酸堿度,以及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從而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
“水”是農業的命脈。通過加強田間灌排設施建設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標準,最終實現旱澇保收。
“路”是機械化作業的基本前提。通過建設田間道和生產路,并配套橋涵,合理增加路面寬度和荷載標準,提高道路通達度,滿足農機作業和物流運輸的需要。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設施灌溉與排水系統的核心技術
灌溉與排水系統是高標準農田的“血管”,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決定性作用。據統計,灌溉對糧食增產的直接貢獻率約為36.27%。高標準農田的水源利用應以地表水為主,合理使用地下水,并嚴格控制深層地下水的開采。系統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微灌滴灌工程、排水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當前發展的重點。淺埋滴灌、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烏海市的建設方案要求項目區內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地塊畝均節水率達到20%以上。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設施田間道路與農田防護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是高標準農田的“動脈”,直接關系到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說明,機耕路寬度宜為3-6米,生產路寬度一般不超過3米,大型機械化作業區可適當放寬。田間道路路面需滿足強度、穩定性和平整度要求。為保護生態環境,宜采用泥結石、碎石等材質和車轍路、砌石間隔鋪裝等生態化結構。在暴雨沖刷嚴重區域,可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建成后,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達到100%,山地丘陵區達到90%以上。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是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要生態屏障。通過建設農田林網、岸坡防護和溝道治理等工程,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農田防御風沙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
現代農業科技是高標準農田的“大腦”。通過推廣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能夠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智能監測與預警系統利用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養分含量及作物生長狀況,結合氣象數據,精準預測病蟲害發生趨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精準灌溉與施肥系統基于土壤和作物數據分析,實現按需供水供肥,減少資源浪費。烏海市方案要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并推廣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機械、無人值守植保機械等智能裝備。“建后管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明確管護主體、責任和資金,確保工程設施正常運行。
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入實施,這些設施完善、技術先進的高標準農田將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根基。它們不僅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率,農業生產方式向高質量、高資源效率方向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