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HC1】山東博科儀器團結、拼搏、務實,共創企業美好明天。
蝗蟲監測儀技術已通過多種創新設計適配復雜地形環境,其技術適配性體現在設備結構、通信能力、供電系統及數據分析維度,具體實現方式如下:
一、設備結構與安裝設計
蝗蟲監測儀采用一體化拼接式安裝結構,可根據地形靈活調整。例如,依科曼®蝗蟲智能監測系統支持在山區、森林、低洼地區、半干旱區、草原等復雜地形快速部署,其模塊化設計允許設備通過簡易拼接完成安裝,無需復雜施工。此外,設備安裝高度可調,通常建議安裝在高于周邊地勢的位置(如草地田埂上),以減少地形遮擋對監測效果的影響。
二、通信與供電穩定性
針對復雜地形可能導致的信號干擾問題,監測儀集成3G/4G/5G及LoRaWAN多模通信技術,實現數據傳輸冗余。當單一網絡信號減弱時,系統可自動切換至備用網絡,確保數據實時回傳。例如,在青藏高原等偏遠地區,設備通過LoRaWAN技術實現低功耗廣域網覆蓋,避免因地形起伏導致的信號中斷。供電方面,系統采用太陽能電池板(功率≥40W)與鋰電池(DC12/20AH)組合供電,支持在無外接電源條件下連續工作,保障設備在復雜地形的長期穩定運行。
三、環境適應性與抗干擾能力
監測儀具備防雨、防風設計,可在暴雨、狂風等惡劣天氣下正常工作。例如,風途FT-HC1蝗蟲實時監測系統采用不銹鋼噴塑外殼,配合防水設計,確保設備在雨天仍能清晰采集蝗蟲圖像。此外,設備內置GPS定位系統,可實時上傳位置信息,幫助用戶快速定位設備狀態,減少因地形復雜導致的維護難度。
四、數據分析與地形校正
系統通過機器視覺技術與圖像識別算法,可自動校正地形對監測數據的影響。例如,歐柯奇蝗蟲監測儀集成光誘、性誘、機器視覺及物聯網技術,能夠識別不同地形下的蝗蟲種群密度和齡期特征。即使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區域,設備仍能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和智能算法,過濾地形干擾,輸出準確的監測結果。
五、典型應用案例驗證
在2023年內蒙古草原蝗災監測中,某型號監測儀成功部署于海拔差異超過2000米的區域,通過多模通信與本地存儲技術,實現了98%的數據回傳成功率。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國際組織利用類似技術,在沙漠與山地交錯的地形中,提前72小時預警了蝗群遷飛路徑,驗證了設備在復雜地形的可靠性。
蝗蟲監測儀技術通過模塊化設計、多模通信、環境適應性優化及智能數據分析,已具備適配復雜地形環境的能力。未來需進一步強化設備在氣候(如強風、沙塵)下的穩定性,并探索無人機輔助部署技術,以應對更復雜的地形挑戰。
技術支持:儀表網 管理登陸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