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HC1】山東博科儀器團結、拼搏、務實,共創企業美好明天。
蝗蟲捕捉器田間驗證報告
一、驗證背景與目標
為評估新型蝗蟲捕捉器在田間環境中的實際效果,本次驗證選擇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及云南邊境等典型蝗蟲易發區域,設置12個監測點,覆蓋不同氣候與植被類型。驗證目標包括捕捉效率、環境適應性、數據準確性及操作便捷性四個維度。
二、驗證方法與設備
設備參數:捕捉器采用雙層誘捕結構,外層為可調節孔徑的網狀通道,內層為粘性誘捕板,支持太陽能供電與4G數據傳輸。
對照組設置:每個監測點同時部署傳統人工掃網法與捕捉器,對比單位時間(24小時)內蝗蟲捕獲量。
環境監測:同步記錄溫度、濕度、風速等環境參數,分析其與捕捉效率的相關性。
三、驗證結果
捕捉效率:在華北平原(蝗蟲密度30-50只/㎡)的監測點,捕捉器日均捕獲量達120只,較人工掃網法提升2.5倍;在云南邊境(蝗蟲密度>80只/㎡)的高密度區域,日均捕獲量突破300只,效率提升4倍。
環境適應性:內蒙古草原監測點數據顯示,設備在-10℃至40℃環境下運行穩定,太陽能供電續航時間超過7天;云南邊境監測點驗證其防雨性能,連續3天暴雨后仍正常工作。
數據準確性:通過對比捕捉器數據與人工計數結果,誤差率<8%,滿足監測需求。其中,粘性誘捕板捕獲的蝗蟲完整度達95%,便于后續分類鑒定。
操作便捷性:設備支持遠程參數調整與固件升級,維護人員通過手機APP即可完成操作。單次更換粘性誘捕板耗時<5分鐘,較傳統方法節省80%的人力成本。
四、典型案例分析
在內蒙古草原某監測點,7月20日捕捉器數據顯示蝗蟲密度驟增(從15只/㎡升至60只/㎡),同時環境參數顯示當日溫度達38℃、濕度<30%。結合歷史數據,系統預測該區域存在蝗蟲遷飛風險。經實地核查,發現周邊10公里范圍內多個監測點同步出現密度上升,驗證了捕捉器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
五、問題與改進建議
高密度區域堵塞:在云南邊境高密度監測點,捕捉器曾因蝗蟲堵塞網狀通道導致效率下降。建議優化孔徑設計,或增加自動清理功能。
夜間誘捕效果:內蒙古草原夜間監測數據顯示,捕捉效率較白天下降40%。可考慮增加紫外光源,提升夜間誘捕效果。
數據傳輸穩定性:部分偏遠地區存在4G信號弱的問題,導致數據延遲。建議增加LoRa或NB-IoT通信模塊作為備份。
六、結論
本次驗證表明,新型蝗蟲捕捉器在捕捉效率、環境適應性與數據準確性方面均優于傳統方法,尤其在蝗蟲高密度區域。后續需針對高密度堵塞、夜間誘捕及數據傳輸等問題進行優化,以進一步提升設備性能。
本報告數據基于3個月田間實測,后續將持續跟蹤設備長期運行表現,為農業災害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技術支持:儀表網 管理登陸 sitemap.xml